第154章 大结局
不光为大唐改良造纸术,印刷术,缓解了长安纸贵的现状不说,在其政治,军事领域上也颇有建树,先是绘制出高句丽军事地图,解陛下燃眉之急不说,更是通过改革科举制,在全国兴建图书馆,真正能做到大唐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
况且,最让魏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
过去曾经最坚定反对李泰的谏议大夫褚遂良。
如今他在面对李泰先前变法之意后竟无半分反对不说,竟还大力支持俨然一副对其马首是瞻,二人通穿一条裤子的模样。
这也让魏征颇为好奇,这魏王李泰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褚遂良都对其信服不已。
“魏王殿下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实乃我大唐年轻一辈楷模。”
“魏征佩服!”
说着,魏征缓步上前,道:“只是不知,魏王变法意欲从何入手!”
“哗!”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文武百官纷纷在心中对魏征此言是赞叹不已。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可以说,先前李泰那番言辞完全是站在家国大义之上,俨然一副为国为民之情。
若是魏征还在之前变或不变法的问题上纠结的话,那便是与朝廷作为,那便是与大唐万民作对。
因此,即便是魏征也争不过已立於不败之地的李泰了。
而如今,魏征非但没有继续拘泥於先前问题上,反倒是话锋一转将问题拉回到了变法本身上。
这虽使魏征固然没从李泰身上讨得什么便宜,但却再一次将之前李泰的优势摒弃,将二人重新拉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任谁也占不了便宜。
一语落下,满朝文武皆齐刷刷将目光转向了李泰,纷纷等待着他之后的下文。
至於六部尚书,李世积,侯君集,阎立德,长孙无忌等也不禁冲李泰这边投来好奇的目光来。
昨日,李世民的确召见了他们这群肱股之臣与立政殿就变法一事商议良久。
但其中所涉及到的地方,主要还是体现在如今大唐对四夷各族的诸多优待和大唐百姓诸多不公之处。
此外便还有关税,商税等……
以上这些虽对大唐而言的确有效,顶多就是在大唐现有的政策上进行修改。
这点就和李泰之前所提出的改革科举制相近,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但若说是变法的话还差得远呢,更别说比肩当年秦昭襄王时期的商鞅变法了。
李泰一个人,真能担得起替大唐变法之重任吗?
这几乎是在场文武百官的心声,即便是身为太子太师的魏征也不禁望向李泰心下不免些许激动。
难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见证继贞观之治后的下一个大唐盛世不成?
李泰上前行一步,冲满朝文武先是行了一礼,而后自信满满的冲龙椅之上的李世民,道:“父皇,对於大唐编发一事,儿臣有写看法,想一吐为快。”
李世民眯起眼睛笑着,眉宇之间满是对李泰的宠溺与鼓励,大手一挥,道:“魏王但说无妨!”
李泰点了点头,而后转身面向下方的文武百官,朗声,道:“就大唐新法改革,无非从以下四点着手,”
“第一,废除自前朝以来士绅不收税的律法,改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第二,废除人头税,永不加赋!”
“第三,改革财产税新增关税,实行摊丁入亩新政,火耗归公,”
“第四,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言罢,李泰目光从下方文武百官意义扫过,斩钉截铁,道:“若新政得以实施,可保我大唐千秋万世之基业!”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但人口却始终难以突破一亿,这点即便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距离一亿也才刚过半而已。
导致这一原因的出现,姑且先抛开因古代医学条件受限导致的夭折率和人均寿命偏低,加上饥荒战乱等因素。
很多现在一些寻常病症,放在古时候便是不治之症使得人口很难破亿。